

全球众多国家已设定了净零排放的目标,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我国作为碳排放量巨大的国家,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目标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火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超过了四分之一。然而,我国已积极承诺实现“30、60”目标,这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有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一承诺对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出这个目标,实则源于对我国整体发展的深思熟虑。毕竟,碳排放量过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还会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国碳减排主要方向
电力供应清洁化,这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以光伏发电为例,其成本正在逐渐下降,预计到2020年,全投资成本将有可能降低至每瓦4.3元,而每度电的成本也大致在0.27至0.48元每千瓦时之间。这样的成本优势使得大规模发展光电和风电成为了一种可能。
我们要提升高碳排放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些决策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因为制造业强大,高碳排放产业自然较多,所以必须提升效率,并且推广新能源汽车这类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减排。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2.8%。然而,2020年的市场渗透率却仅有大约5.4%。根据既定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需提升至20%。2020年的销量不足120万辆,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至少增至60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
快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扶持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在降低尾气排放、优化空气质量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洁能源与制造业升级
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它们是“十四五”规划中,新基建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有色金属消费是衡量其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动下,消费环境相较于2015至2020年间有了显著改善。
国际碳中和博弈与有色金属消费主要国家地区在“碳中和”方面的竞争将促进中国及其他国家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例如,美国拜登政府正积极投资于电池能源技术的发展,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推进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
在全球范围内,2021至2030年间,有色金属的消费增量十分显著。尽管各国的发展进度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却是向增加有色金属消费倾斜。
有色金属消费结构变化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的需求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若以同等规模为基准,其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消费密度,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明显要高得多。
以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既是清洁能源储能的关键,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必需品。观察镍下游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动力电池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大约5%增长至2025年的17%。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