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转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各行各业急剧上升,碳排放培训的需求也应运而生。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碳排放管理师”与“碳排放管理员”仅一字之差,培训市场却对证书的性质模糊不清。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碳排放培训市场乱象
如今,碳排放培训市场状况参差不齐。有些职业培训机构故意混淆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众多学员对情况一无所知,便盲目参加培训,误以为取得培训证书便能成为认可的专业人士。比如,许多没有专业基础的培训班声称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碳排放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误导。而且,这种现象在许多城市的写字楼中屡见不鲜,一些小机构仅租用狭小的办公空间便开展培训,显得极为不规范。
现实中,此类培训虽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广“双碳”知识,却远远不能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标准。碳监测核查、碳交易等专业知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培训所能掌握,它需要长时间的深入学习与实践积累。
人才培养模式待探索
我国在“双碳”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摸索中。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培训机制,我国尚未构建起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社会组织及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碳排放相关的培训。各培训机构各行其是,培训内容、时长和方向各不相同。
我国在诸多不足中,迟迟未能建立起适应各地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这种缺乏统一规划的状况,导致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方向;同时,与之配套的教材标准和师资标准也尚未得到完善。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4月19日的通知透露,我国高等教育已认识到培养“双碳”人才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遭遇了不少挑战,例如,缺乏编写碳排放专业教材的经验,以及师资队伍中熟悉“双碳”操作的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
实际上,高校学生对“双碳”相关专业的了解还不够透彻。他们大多只听过这个概念,对于毕业后能从事的具体工作并不清楚。因此,高校需改进教学体系,增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企业需求与岗位设置
众多企业面临碳管理需求,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碳排放职位。大型能源企业或许会设立独立部门或岗位来处理碳排放问题。然而,众多中小企业通常需借助外部服务。这种局面使得碳排放人才的就业机会并未如预期般丰富。
在这种情形下,即便求职者手握碳排放培训证书,也未必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因此,从业人员必须更深入地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企业也应主动向社会广泛传播准确的就业信息。
人才专业性要求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所需人才需具备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碳排放监测、核查和交易等领域,精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以碳交易为例,从业者必须熟知国内外碳交易的相关规则,同时具备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同样关键。毕竟,碳排放相关的工作可能触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国家的数据,从业者务必坚守底线。
展望未来发展
目前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但从长远角度分析,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的匹配度有望逐步提升。行业规范性的不断强化,将使假冒伪劣机构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通过立法、行政、财政等多方面的努力,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力支撑“双碳”相关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