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碳排放配额方案在发电领域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一变革涉及诸多方面,既有变动也有稳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些变化牵动着整个行业的敏感神经。
配额基本盈亏原则的维持
前两个履约周期,其设计遵循了全行业配额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略有余地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制定时,综合考虑了行业减排目标等多个因素。比如,在2023年之前,配额分配的基准值是按照年均下降0.5%来设定的,这样的平均年下降率与行业的实际减排能力相吻合。这保证了企业能够按照既定计划有序地进行减排。近年来,这一措施已促使电力行业的总体减排成本下降了大约350亿元。若对配额的基本盈亏原则进行大幅调整,可能会使企业的减排压力剧增,或者导致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调整,2023年的基准值下降率增加了0.5%。这是由于考虑到了“十四五”目标的进展等因素。不过,这种调整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会给企业带来过重的履约压力。根据测算,企业的实际配额量确实有所减少,但市场上核证自愿减排量等资源足以满足需求。
配额分配基准调整依据
技术进步对企业减排的贡献不容小觑。例如,电力企业在引入新型发电技术后,其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根据前期数据,企业主动采取的减排措施与技术的进步共同作用,使得电力行业的实际碳排放强度每年大约减少0.5%。这一数据成为确定配额分配基准值的关键参考。
不同阶段的依据各不相同。比如,“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完成情况,就对2023年的配额分配产生了影响。结合这一目标和第一个履约周期实际发放的情况,我们确定了2023年的基准值只需下降大约1%。这种根据多方面因素调整配额分配基准的做法,有助于使整个配额方案更贴近实际的行业发展状况。
管控范围的改变
《配额方案》不再将间接排放纳入配额管理范围。在以往的实施过程中,这一做法给发电行业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对于发电行业来说,将间接排放纳入配额管理并未显著提高减排效果,反而使得报告编制和核算等工作的成本大幅上升。
这一变化对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企业清缴的配额量相应减少,以前企业需计算和管控间接排放的配额,现在则无需如此。以某大型发电企业为例,过去员工们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间接排放管控的事务,而现在这部分人力成本显著降低。此外,这一改变还使得基准值有所下调,整体配额计算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配额结转政策的引入
企业遭遇的配额管理状况相当复杂。部分企业拥有配额的富余,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配额的短缺。市场早已出现企业不愿出售配额的现象。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政策,那些拥有盈余资金的企业往往因种种不确定性而选择囤积配额。
现在实施了配额结转政策。这项政策对2019至2024年度有配额盈余的企业,规定了将盈余配额结转至2025年度。这样的政策将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原本可能被闲置的盈余配额,将能更合理地融入下一年的市场。同时,它能有效解决企业不愿出售、市场交易不活跃以及缺口企业履约压力大等问题。
配额对发电行业质量的提升
发电行业在配额管理下,企业能灵活应对减碳责任。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选择。一些企业通过节能减排、优化管理等手段,成功创造了盈余配额,并通过交易获得了收益。
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稳步向前发展。在评估碳排放水平、数据质量等基础因素时,我们将分阶段推进强制碳市场,使其覆盖更多关键行业。在我国碳达峰的关键阶段,基于强度的配额分配方法,巧妙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减排的关系。
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扩展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如何使企业从配额管理模式中获得更多积极收益,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提高数据质量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潜力同样十分可观。以众多关键行业加入为例,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资源分配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