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碳排放清单怎么算?专家带你揭开城市碳排放核算的神秘面纱
碳排放清单怎么算?专家带你揭开城市碳排放核算的神秘面纱
碳排放专项技术培训平台
2024-11-10
3123

城市碳排放的核算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且可对比的体系,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因为界定标准和测量方法各不相同,核算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边界界定的复杂性

城市边界的划分对碳排放的计算有显著影响。以某些城市为例,它们在确定空间边界时标准不一。比如,我国某城市甲将部分城外开发区包含在排放计算范围内,而另一城市乙则未将其包括在内。这种情况使得不同城市间的碳排放计算结果难以相互比较。此外,在时间边界上同样存在困扰,各地区开始计算碳排放的起始时间各不相同,这给统计数据的统一对比带来了困难。

城市碳排放的计算范围并非单一,它不仅涉及空间和时间,还包括行动边界与生命周期边界等方面。以行动边界为例,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某城市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关注度高,因此将其纳入核算范围。然而,对于一些小型手工坊的排放,由于监控能力有限,并未被纳入核算。这种差异使得碳排放核算体系更加难以统一。

生产视角下的碳排放核算

核算城市区域内的生产活动及家庭燃料最终消费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这被称为“直接排放”。以某发达国家的一个工业城市为例,由于工业的繁荣,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于这样的传统工业城市来说,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生产视角下的核算确实存在不足。对于某些旅游城市而言,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它们更关注服务消费环节的碳排放。如果仅从生产角度进行核算,就无法全面展现城市的碳排放状况。这可能导致在统一碳排放核算体系中出现矛盾。

从消费角度来计算,这涉及到城市区域内所有主体的消费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排放源可能位于城市内部,也可能位于城市外部。以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居民为例,他们大量购买高端进口产品,而这些产品在生产、运输环节中产生的碳排放并非全部发生在本地生产环节。若以消费角度进行统计,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城市的碳排放情况。

消费视角的核算存在困难,主要是因为数据追踪不易。各类产品和服务来源多样,追踪它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因众多小额消费行为的碳排放数据整合难度大,这影响了核算体系的一致性。

不同排放范围的划分

范围一、二、三的排放分类旨在防止重复计算,这一理念最早由世界资源所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指导文件中提出。对于城市碳排放的核算工作而言,这种分类有助于明确区分不同排放来源,显得尤为关键。

在城市环境中使用时,行业与企业错综复杂,要准确界定它们各自所属的范畴实属不易。尤其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不少企业既涉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又涉及能源使用上的排放,这使得明确其排放类型变得十分困难,这也成为了建立统一核算体系的一大障碍。

各种界定方法之间的关系

众多边界界定方法中,有些在现有标准里出现得相当频繁,而另一些则更多地在前沿文献中露面。这一现象导致不同城市在核算时可能会选用流行度各异的多种方法。比如,一些新兴城市可能会尝试应用前沿的核算方法,而那些传统的工业城市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普遍适用的核算方式。

不同方法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例如,公共部门的排放量是城市总排放量的一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核算,比如生产角度和消费角度,得出的绝对量往往不同。以一个中型城市为例,若同时采用生产和消费视角进行核算,其碳排放的绝对量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使得城市间的数据难以进行统一的对比。

寻找统一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碳减排是全球的共同目标,城市作为关键的一环,必须精确计算碳排放量。若不能构建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那么即便中国南方某个环保领先的城市在减排方面表现优异,也难以与其它城市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对比,这显然不利于全球节能减排的整体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