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部于5月19日公布的三份关键文件,无疑是碳市场的一则重大新闻。这标志着碳市场向实际操作迈进了一步,对关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显著的亮点。那么,这些新规定究竟会对碳市场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碳市场发展新里程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持续努力。生态环境部早已着手制定相关规则。去年11月,他们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今年,这些规则正式确立,这一过程显示了我国对碳市场发展的审慎规划。例如,这些规则明确了碳排放配额交易的计价单位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这一细致规定为后续交易提供了明确的准则。此外,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规则的推进,也反映出我国正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碳市场构建机制。
这些规则对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们对交易和履约的规范,涵盖了从申报量到价格变动的多个方面。这有利于引导市场各参与方合理行动,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种规则保驾护航
发布这些规则为碳交易带来了多重保障。交易管理规则中,对交易方式等设定了诸多限制。比如,涨跌幅比例可由交易机构自行设定和调整,以此防止交易价格出现剧烈波动。一旦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生态环境部可采取行动进行干预,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规则对碳交易稳定性的维护作用。
同时,交易产品目前以碳排放配额为主。未来,我们还将根据需要适时引入其他交易品种。至于交易时段,也有明确的规定。交易机构在设定时段后需进行备案,这样可以为不同时段可能出现的调整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
交易主体和系统规定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了重点排放单位、合规的机构以及个人。这样的广泛覆盖,使得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得以融入碳市场。目前,碳排放配额这一交易产品,将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中进行交易。这一交易系统的构建,对于碳交易活动至关重要。
交易方式多样,包括协议转让和单向竞价等,满足了不同交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某些企业间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协议转让,这种方式能更有效地满足双方的诉求。
过渡阶段的安排
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尚未设立之际,我们决定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肩负起关键职责。它负责账户开设及运营维护等事务,这种过渡期的安排是合情合理的。这样的安排确保了现有市场的稳定发展,并在全国性机构筹备过程中,避免了碳市场流程的停滞。
若缺乏这种过渡性的规划,登记阶段便可能遭遇空档期;这或许会妨碍众多企业投身碳交易,同时亦可能对碳市场的发展进程构成障碍。
细则有待进一步明确
尽管已有这些指导性的规则,但具体细节还需进一步细化。正如总经理何毅所说,诸如注册登记簿账户的操作等方面仍不够清晰。观察实际情况,唯有更加详尽且透明的细则,才能确保企业、机构和个人等各方参与者能够准确执行操作。
若交易的具体规定不够清晰,市场中的某些参与者可能不敢贸然介入,甚至可能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混乱等不良后果。这种情况对碳市场的正常运作显然是不利的。
迈向实操临近的意义
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开启,标志着这一大框架的正式运作。新规的发布使得全国碳市场逐步接近实际操作阶段,这一变化对于众多企业,尤其是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来说,意义重大。
生态环境部在各阶段都积极推动,包括部长的实地调研等,旨在确保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这一举措对于我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规范企业碳排放行为、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方向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