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揭秘森林碳汇:不仅能减缓气候变化,还能卖钱?专家深度解读碳汇交易前景
揭秘森林碳汇:不仅能减缓气候变化,还能卖钱?专家深度解读碳汇交易前景
碳排放专项技术培训平台
2024-11-28
3155

造林碳汇项目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它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存量,达到吸收二氧化碳的目的,这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它的减排机制明确,碳汇量可测、可报告、可核查,并且兼具社会和生态双重效益,因此人们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问题,例如在国际碳市场中,关于其交易环节的争议颇多。

造林碳汇项目的基本原理

造林碳汇项目的关键在于扩大森林规模和提升生态系统的碳存储量,目的是为了清除二氧化碳。在这一过程中,森林扮演着巨大的碳吸收库的角色。比如,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造林工程的推进让森林吸收了众多二氧化碳。从时间维度来看,多年来的持续造林使得碳汇量逐渐增多。其减排机制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固定碳,这一原理既直观又明确,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很高,主要因为它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等方式进行。例如,一些林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他们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监测出森林每年吸收碳量的变动情况。

森林碳汇功能的相对性

森林碳汇并非恒久不变,其存在与否取决于森林是作为碳源还是经历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只有当森林在一定时期内吸收的碳量超过排放的碳量时,它才被称为碳汇;若排放量超过吸收量,则转变为碳源。以某些森林为例,若频繁遭受火灾或病虫害,树木大量死亡,导致排放的碳量超过了吸收量,那么这些森林就变成了碳源。

不同地区的森林,其碳源与碳汇角色的变化各不相同。在干旱区域,若连续一段时间内降雨量极少,森林生长会受到限制,其吸收碳的能力也会降低,从而有可能从碳汇转变为碳汇能力较弱,甚至变为碳源。

草原和湿地的碳汇功能

森林并非独有碳汇作用,草原与湿地同样拥有此功能。草原与湿地内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从空气中摄取二氧化碳。以内蒙古的草原为例,其广袤的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同样,某些湿地中繁茂的水草,也发挥了吸收碳素的效果。

我们对草原和湿地的碳汇潜力挖掘尚显不足。比如在湿地恢复工作中,若能加强对其碳汇作用的关注,那么在维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利用其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

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要点

为了增强和加强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功能,生态系统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必须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借助人工技术,确保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例如,在人工造林项目中,挑选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以提高树木的生存几率。

人工养护同样至关重要。在众多森林中,工作人员会频繁进行维护工作,比如防治病虫害。这些措施有助于森林更好地发挥其碳汇作用。只有当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和活力,它才能更有效地吸收和储存碳。

可交易碳汇与公益性碳汇

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只有经过人们努力、解决困难后新增的碳汇,才能成为可交易的碳汇。而自然形成的碳汇则不能交易,但它们具有客观的环境效益,也就是所谓的公益性碳汇。比如,某地通过改善土壤、植树造林,这样产生的碳汇就可以交易,而原始森林的碳汇则不能交易。

明确区分这两种碳汇至关重要。若不加以区分,碳汇市场可能会陷入混乱。过度开采那些本不应交易的碳汇,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国内碳汇市场的现状与争议

观察市场供应情况,国际碳汇市场中的林草碳汇供应量一度高达42%。在我国,各层级的碳汇市场机制丰富多样,诸如林业碳票等新型机制接连出现。然而,地方在碳汇计算方式上存在差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呈现多样化。尽管林业碳汇项目受到广泛关注,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在国际层面,众多相关机制亦存在争议,例如欧盟的相关体系等。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有必要对各类碳汇功能进行合理认识。不能忽略公益型碳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好处,同时也要认识到可交易碳汇在经济价值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