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水泥行业在碳减排方面已是一项关键议题,这不仅关乎行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更与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减排所需的成本、技术、资源等因素,这无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及预测
我国水泥行业的需求减少引起了广泛关注。城市化进程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与水泥需求紧密相连。目前观察,随着城市化率的逐渐稳定,由GDP推动的水泥需求正逐步减缓。专家们依据综合能源转型委员会等多方意见进行预测,预计到2050年,在常规情况下,需求减少将有助于实现约27%的碳减排。但基于城市化和建筑业状况的需求预测并非绝对,若这两方面发展出现变动,需求减少未能达到预期,则需寻求其他途径以支持碳减排。
实际上,目前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渐完备,大型建筑项目数量有所减少。因此,水泥的需求与过去相比有所降低。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降低需求来减少碳排放,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能效提升的作用
能效提升在水泥行业碳减排方面,是一项技术相当成熟的措施。预计到2050年,这一手段将为水泥板块带来大约5%的碳减排量。虽然这个比例看似不高,但它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对企业来说,提升能效无需承担太多技术革新的风险,却能实现一定的碳减排效果。
在水泥生产实践中,通过改进设备或优化工艺流程,能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比如,使用更高效的窑炉设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进而降低碳排放。许多企业已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改进技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替代燃料的成本效益
替代燃料在水泥行业的碳减排中占据优先地位,且成本效益显著。预计到2050年,它将助力行业实现大约10%的碳减排。对企业来说,挑选合适的替代燃料至关重要。例如,使用废弃物等作为替代燃料,既能处理废弃物,又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进而降低碳排放。
不少水泥公司已在部分区域开始试验,用生物质等替代燃料来生产。这样做或许能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由燃烧传统化石燃料引起的碳排放。
碳捕集与封存的必要性
前面几个减排措施都已发挥作用,但与1.5℃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此时,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变得尤为关键。考虑到水泥生产中熟料工艺的排放特点,在没有大规模技术替代熟料的情况下,碳捕集与封存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途径。预计到2050年,这一技术将贡献约50%的碳减排。然而,目前这一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成本高昂、推广难度大等。
在众多试点项目中,若要实现碳的捕捉与储存,必须投入巨额资金来购置设备。同时,在封存地点的选择上,还需考虑诸多政策和技术的因素。
可持续燃料资源的布局
水泥企业在获取可持续燃料资源,如生物质能等,方面需结合地域特色及早进行布局。水泥行业并非唯一追求通过可持续燃料实现减排的行业,众多行业亦纷纷投身于碳中和的竞赛之中。若水泥企业未能提前规划,未来在资源获取上恐将处于不利地位。
某个地区的生物质资源相对充沛,水泥企业若能迅速与当地资源实现对接,便能在可持续燃料的利用上抢占优势。
政策支持的迫切需求
水泥行业在碳减排技术上选择不多,且从成熟技术转向新兴技术,比如CCS,难度相当大。因此,这个行业的减排之路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在技术革新和资源布局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
观察现有的一些行业,若非政策支持,企业普遍缺少足够的动力去探索新的减排技术或是调整经营策略,特别是在水泥行业,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推荐文章
